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1-2認識天氣圖補充筆記


1-2認識天氣圖補充筆記
相關網站:
中央氣象局-氣象常識-氣象小百科-大氣概述-低氣壓與高氣壓
科學小芽子-馬爺爺科學園地-生活科學--03怎樣看懂天氣圖

‧彎曲的線條是等壓線,是將氣壓值相同的地方連接後所形成的線。標示「L」的地方是低氣壓中心。標示「H」的地方是高氣壓中心。三
角形和半圓形的符號代表鋒面,是冷氣團和暖氣團相遇時所產生的交界面。
‧空氣是具有實質的物質,有移動性、壓縮性和膨脹性等特性,氣壓是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空氣重量,以百帕為單位,標準大氣壓稱為一大氣壓,一大氣壓相當於1013.25百帕。
‧低氣壓中心和高氣壓中心是以和周圍的氣壓比較得知,而不是用氣壓值高低來做決定。
‧等壓線間的距離愈近、愈密集,表示氣壓梯度愈大,空氣流通較快,風較強;等壓線間的距離愈遠、愈稀疏,表示氣壓梯度愈小,空氣流通慢,風比較小。
‧空氣是從氣壓高的地方往氣壓低的地方流動,高氣壓中心地區的空氣由中心向外流動,造成中心區域附近上空的空氣下沉,溼度減少,所以天氣晴朗;低氣壓中心地區的空氣由外向內流動,使中心區域附近的空氣上升,溼度增加,容易下雨。

 
















由於受到科氏力的影響,北半球的氣流有向右偏轉的現象,所以由高氣壓中心附近流出的空氣會形成順時針流動,而流向低氣壓中心的空氣,則是呈現逆時針流動。
‧鋒面是指二個性質不同的氣團,相互作用的過渡區,鋒面的長度從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不等,但其寬度卻很狹窄,約只有幾公里到數十公里。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1-2.認識天氣圖


1-2、認識天氣圖

一、  中央氣象局針對今、明日( 36 小時內)之天氣變化,預報內容的時間間隔以每12 小時為一有效時段,預報項目包括溫度、天氣現象、降雨機率及舒適度指數,預報範圍包含臺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地區,每6 小時更新資料,一天共發布4 次預報。

二、  課本圖片說明p14.p15

1. 紫外線指數即時測報圖: 紫外線指數(UVI) 是測量中午( 約11:30 12:30)陽光最強的一個小時中,使皮膚致紅的紫外射線到達地面單位面積累積的輻射量之數值(其單位為百焦耳/平方公尺),紫外線指數的大小與太陽角度、臭氧總量、雲、懸浮微粒、地表反照率與高度有密切關係。由中央氣象局預報各地區可能出現的紫外線指數,提醒當地民眾外出時應做好防晒措施。紫外線指數共分為0 15 級,依曝晒指數可分為5級,分別為微量級、低量級、中量級、過量級和危險級。


2. 電腦操作圖:透過操作電腦,可以連上網際網路搜尋目前最新的氣象報告資料。

3. 目前氣象報告內容:由中央氣象局預報各地區的目前天氣狀況,內容包括天氣狀況、氣溫和降雨機率等。

4. 觀看電視氣象報告:電視臺利用中央氣象局所提供的氣象報告內容,透過即時播報方式,提供氣象報告資訊給觀看電視節目的民眾,作為個人穿著服裝、休閒活動或工作等的參考資料。

5. 中央氣象局網頁圖:中央氣象局的全球網頁,可以提供即時的衛星雲圖、地面天氣圖、颱風資料,同時也包括各地最新的氣象資料。

6. 乾溼球溫度計:乾溼球溫度計就是利用兩支溫度計,其中一支溫度計的液囊浸泡在水裡,稱為溼球溫度計,利用溼球溫度計與乾球溫度計測得的溫度,可以由乾溼球溫度計上所列的溫差表,依據乾球和溼球所測得的兩者溫差查到當時的溼度。對照表的左側寫的數字是乾球溫度計所測到的溫度,上面由左到右所列的數字是兩者的溫差,橫線和直線兩者交叉所得的數字就是溼度。例如:乾球溫度是35℃,溼球溫度是30℃時,先查到左邊的35℃,再查兩者溫差5℃,交叉查到的溼度就是68%。溼球溫度會比乾球溫度低的原因是因為空氣中溼度尚未飽和,溼球表面的水分會蒸發到空氣中,蒸發時會吸收球的熱量,因此溼球溫度計測得的溫度會比乾球溫度計低。溼球的球表面上的溼度永遠是100%(永遠如此),乾球的球表面上的溼度就是大氣的溼度。如果空氣中的溼度已經飽和(大氣中溼度達到100%時),溼球不繼續蒸發吸收球體的熱,乾球球表面的溼度與溼球球表面的溼度相同,這時候兩個溫度計量到的溫度相同。

7. 阿斯曼通風乾溼計:上方的手把處採用小型電風扇,使空氣容易進入金屬管, 內裝有溫度計, 可獲得適當通風, 且金屬管也有防太陽輻射的功能, 因此測得的氣溫和溼度都較準確。

三、  認識衛星雲圖

課本圖片說明p16.p17

1.衛星雲圖:這兩張衛星雲圖是紅外線雲圖,它是測量雲頂或地表向外太空的輻射量,雲圖上愈白部分表示溫度比較低的區域。目前常見的氣象衛星雲圖除了紅外線雲圖外,還有可見光雲圖和水氣頻道雲圖,一般衛星雲圖是以灰度值來表示:可見光雲圖是測量雲頂或地表反射太陽光的反照率,雲圖上愈白部分表示反照率比較高的區域。水氣頻道雲圖是測量大氣中高層水氣分布情形,雲圖上愈白部分表示水氣含量較多的區域。
從衛星雲圖可以觀察到當地被雲層所覆蓋的情形,如果未被雲層覆蓋,當地通常是晴天,如果有一點雲層,當地可能會出現晴時多雲的天氣,如果雲層很厚,則當地可能出現多雲,或者是雨天的天氣現象。透過這兩張衛星雲圖的比較,則可以知道當地連續幾天來的天氣變化。
2.科學小百科:說明天氣報告時所使用的衛星雲圖的來源,透過地球同步氣象衛星(GMS) 的繞地軌道位於地球赤道上空,它的繞地方向和速度都與地球自轉一樣,因此相對於地表來說是固定不動的,可以作同一區域連續時間的觀測,易於分辨各別雲區或天氣系統的發展及移動情形,這些觀測到的掃瞄結果,經過衛星上的電腦處理,轉換成數位資料傳回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後再以電腦將資料點定位及轉換座標,最後疊上經緯度線及海岸線,甚至疊上地形底圖,即可製
成各種衛星雲圖產品。

四、  認識地面天氣圖

地面天氣圖:繪圖人員(或是利用電腦)將各氣象站所觀測到的數值,繪在一大張已標明各觀測站位置的底圖上,然後依各觀測站的氣壓值繪出等壓線,找出高、低氣壓的中心位置,再依各觀測站以及高空的各項觀測資料決定鋒面等的位置,用這樣的方式,完成一張地面天氣圖。完整的地面天氣圖上可以看到氣溫、風向、風力大小、氣壓等數值,課本中所用的天氣圖已經經過簡化處理。

五、  認識氣團和鋒面

課本20.21
1. 臺 灣夏季受到暖氣團影響圖: 在夏天,天氣比較溫暖,來自南方太平洋地區的暖氣團勢力比較強,所以臺灣在夏季主要是受到暖氣團影響。在圖片上以大範圍紅色區塊表示暖氣團的勢力較強盛,以小範圍藍色區塊表示西伯利亞地區的冷氣團勢力較弱。

2. 臺 灣冬季受到冷氣團影響圖: 冬天時,天氣比較寒冷,在北方的冷氣團勢力比南方的暖氣團還要強大,當冷氣團勢力強的時候,就表示它的範圍非常廣大,而且溫度也很低,當它一旦影響臺灣,我們就會感到氣溫突然下降很多,若是溫度降到攝氏10度以下,則表示此冷氣團就是所謂的寒流(寒潮)。在圖片上以大範圍藍色區塊表示西伯利亞地區冷氣團的勢力較強盛,以小範圍紅色區塊表示暖氣團勢力較弱。

‧熱帶海洋氣團:位於太平洋上的高氣壓,也稱「副熱帶高氣壓」,它全年都定居在太平洋上,所以又稱為「太平洋高氣壓」或「太平洋氣團」。熱帶海洋氣團的強度與範圍因季節冷暖而改變,當季節變暖時,它也會隨著活躍起來,強度、範圍因而大增,讓臺灣與中國吹起溫暖潮溼的西南風與東南風,是造成臺灣季節性暴雨的主因。由於熱帶海洋氣團位置和範圍的不同,造成的天氣形態也不一樣。它的邊緣屬於雲雨地帶,使地面容易下雨且雨勢較大,在氣象預報時叫做:受「西南氣流」或「偏南氣流」影響;如果它造成的是午後雷陣雨的天氣形態,才是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假如氣團中心移動到臺灣上空,天氣是晴朗炎熱的,就稱為「高氣壓籠罩」。

‧鋒面:鋒面會隨冷暖空氣的移動而前進,而於移動情形的不同而分為冷鋒、暖鋒、滯留鋒、囚錮鋒四種,並造成四種不同類型的天氣型態;在臺灣最常見的是冷鋒和滯留鋒。當冷空氣推鋒面向暖空氣方向移動時,稱為「冷鋒」,這種鋒面過境,地面氣溫會降低變冷。冷鋒移動有快慢之分,跑得慢的冷鋒,暖空氣上升較慢平穩,而出現層狀雲,降雨緩和;跑得快的冷鋒,暖空氣受冷空氣猛烈衝擊快速上升,造成濃厚的積雨雲,這時地面就會下起雷電交加的大風雨。若暖空氣的勢力強過冷空氣,而鋒面向冷空氣方向運動,就形成「暖鋒」,會使經過地區的氣溫增高。暖鋒的鋒面前方是一大片範圍廣闊的雲雨區,連綿數百公里,造成持續不斷的降雨,降雨形態是和冷鋒不同的。冷鋒或暖鋒是在冷、暖空氣某一方勢力較強時發生的鋒面。但假使冷、暖空氣兩方勢均力敵,鋒面便無法迅速移動,而徘徊、停留於原地,稱為「滯留鋒」,造成冷鋒與暖鋒同時出現的雲雨天氣。鋒面在移動時,如果冷鋒趕上暖鋒或是兩條冷鋒迎面相遇重疊時,鋒面和鋒面之間拉拉扯扯,互不讓步,最後兩條鋒面就會合併成「囚錮鋒」,它所造成的雲系和降雨兼具兩種鋒面的特徵,天氣形態會變得比較複雜。


重點歸納
氣象報告的內容有:觀測地點的時間、風向、風力、溫度、溼度、累積雨量和紫外線指數等。
在地面天氣圖中,彎曲的線條是等壓線,標示「L」的地方是低氣壓中心,標示「H」的地方是高氣壓中心,而有三角形和半圓形  的
符號則是代表鋒面。
空氣對物體表面所造成的壓力,稱為氣壓,氣壓常用的單位是百帕。
大自然界中的空氣,如果停留在一個廣大、空曠的區域,經過一段時間後,空氣的溫度、溼度等性質也會變得相近,這些性質相近的空氣就稱為氣團。
臺灣的天氣,夏季主要受到來自太平洋地區暖氣團的影響,冬季則是受到來自蒙古、西伯利亞地區冷氣團的影響。
冷氣團和暖氣團相遇時,會在交界的地方形成鋒面。
當較強的冷氣團前進,使較弱的暖氣團往後退時,所形成的鋒面稱為冷鋒,符號是「」。
當較強的暖氣團前進,使較弱的冷氣團往後退時,所形成的鋒面稱為暖鋒,符號是「」。
當冷氣團和暖氣團勢力相當時,移動會很緩慢,鋒面可能在同一個地方停滯,稱為滯留鋒,符號是「」。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1-1實驗討論


實驗操作討論
一、           模擬雲和霧的形成實驗

燒杯口和鐵盤之間出現哪些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燒杯口和鐵盤之間可以看到微小的水滴形成像霧的現象。主要是因為水被加熱後蒸發成水蒸氣,水蒸氣會往上飄,但在離開燒杯稍遠的位置,空氣溫度降低,水蒸氣又凝結成微小的水滴,附著在燒杯上或是隨著熱空氣持續上升。

在鐵盤底下,出現什麼變化?是怎麼造成的?

在鐵盤下方,剛開始會出現許多微小的水滴,但是隨著時間增加,微小的水滴會聚集在一起變成更大的水滴,最後有的會因為太重而掉回燒杯內。這是因為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滴,當水滴過重時就會掉落。

雲和霧的形成和水的三態變化有什麼關係?

自然界中的水先蒸發成氣態的水蒸氣,因為遇冷就凝結成液態的微小水滴或是固態的冰晶,飄浮在高空,形成雲;當水蒸氣在地面附近遇冷凝結成液態的微小水滴,形成的則是霧。


二、           模擬露和霜的形成實驗

燒杯裡的水溫不同時,在燒杯外壁所觀察到的現象有什麼差別?

當燒杯裡所裝的水溫高於室溫時,並不會出現水滴; 而當水溫低於室溫時,水蒸氣遇冷凝結在燒杯的外壁,可見到大小不同的水滴,但是當水溫降至攝氏0 度以下後,可發現燒杯外壁所出現的不是水滴,而是白色固體狀的霜。

露和霜的形成與水的三態變化有什麼關係?它們都需要附著在物體上才能形成嗎?

地面附近的水蒸氣遇冷可能凝結成液態的露,也可能形成固態的霜。
因為依據露和霜的形成條件,露和霜形成的時候都需要附著在物體上,其形成條件如下:
霜屬於固體狀態, 當氣溫在冰點以下,且繼續下降,達某點溫度時,附著於地表附近之水氣,即開始凍結成霜,此點溫度稱為霜點。
露屬於液體狀態,在0℃ 以上,空氣因冷卻而達到水氣飽和時的溫度叫做「露點溫度」。在溫暖季節裡,夜間地面物體強烈輻射冷卻的時候,與物體表面相接觸的空氣溫度下降,在它降到「露點」以後就有多餘的水氣析出,因為這時溫度在0℃ 以上,這些多餘的水氣就凝結成水滴附著在地面物體上,這就是露。

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天氣的變化(1)

天氣的變化(1)

一.上中央氣象局網站查詢最近的颱風動態圖,認識

  1. 衛星雲圖
  2. 地面天氣圖
  3. 颱風路徑圖
二.上網觀看颱風造成災害的影片,討論颱風造成的災害

三.討論如何做好防颱準備

四.討論不同的天氣看到的自然界景象
  1. 好天氣(熱天氣):晴朗無雲
  2. 壞天氣(冷天氣):雲.雨.雪.霧.露.霜
五.將這些天氣現象分類

  • 固態 : 雪.霜
  • 液態 : 雨.雲.霧.露
  • 氣態 : 水蒸氣(看不見)

六.各天氣現象如何形成?


  1. 露:在晴朗無風的夜晚,接近地面氣層的溫度下降很快,空氣中所含的水氣就達到過飽和,多餘的水氣就在地面上、草上、樹葉上以及地面物體上凝結成小水珠,這就是露。
  2. 霧:地表水分蒸發至大氣中,使空氣中之水氣含量升高,一旦空氣中的溼度達到接近飽和狀態,這時大氣中的水氣便凝結成為水滴,發生在接近地面或海面之大氣中者,稱為霧。
  3. 霜:當夜晚的溫度降低達到攝氏0度以下,空氣中的水氣會附著在物體表面結成霜。如果溫度降低速率很快時,則飽和水氣也可以直接凝華形成霜。
  4. 雪:飄浮在空中的小冰晶,會因為彼此碰撞而使冰晶表面溫度升高造成些許融化現象,然後又與其他冰晶互相結合而重新凍結,這樣重複多次以後,冰晶變大了,當小冰晶大到可以克服空氣阻力和浮力時,便會掉落地面變成雪花。
  • 簡單的說,當地表水分蒸發至大氣中,使空氣中之水氣含量升高,一旦空氣中的溼度達到接近飽和狀態,這時大氣中的水氣便凝結成為水滴,或昇華成為冰晶。這些水滴或冰晶受空氣浮力的作用,可繼續飄浮於大氣中,若是出現於高空者,稱為「雲」,發生在接近地面或海面之大氣中者,稱為「霧」;而附著於地面物體的表面時,如果呈液態水珠者,稱為「露」,而呈固態冰晶者,稱為「霜」。

七.這些現象都是什麼物質形成的?
八.水的三態變化


三.jpg (7099 個位元組)
結果:

1、
固體的冰:
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看得見也摸得著。
2、
液體的水:
沒有一定的形狀,但有一定的體積,形狀隨容器的不同而改變,看得見也摸得著,會沾濕手。
3、 氣體的水蒸氣:
沒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看不見也摸不著。
討論:
1、
水具有固體(冰)、液體(水)、氣體(水蒸氣)三種變化,這三種變化,就稱為「三態變化」。
2、 水的三態變化是隨著溫度的變化而產生的。
aa2.jpg (4389 個位元組)



應用:
  1.  利用蒸氣來推動東西:水受熱時,會不斷的產生水蒸氣,利用水蒸氣的力量可以使風車轉動,水蒸氣更多時就可用來推動更巨大的東西,如:瓦特發明的蒸氣火車。
  2.  製作冰棒:水遇冷會結成冰,所以可在水中加入各種東西來結冰,製成好吃的冰棒或其他冰品類的東西。 
  3.  蒸餾海水:在海上沒淡水可喝,可將海水先蒸發,再收集水蒸氣,冷卻後的水蒸氣沒有鹹鹹的味道,就可以解渴。 
九.天氣的變化是誰造成的?
  • 太陽 : 造成風  . 溫度 . 雨量......等,形成水循環
十.Google earth 看地球的海洋分布(占71%)

十一.全球水資源分布
  • 地球上的總水量約有13.9億立方公里,其中海洋水量占全球的97%,占地球表面積約3/4,大約2%的水被封存在南、北兩極和高山的冰雪中,難成為人類可利用的水資源,而分布在地下水、湖泊、河流、大氣層以及生物體內的水約只占全世界水量的1%,所以全球淡水資源其實是相當不足的。因此,水資源在空間、時間上有分配不均的情形,數量也是有限的,並不像人們所想像的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十二.水對人體的重要性
  • 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約占成人體重的60 ∼ 70%,人體中的血液、淋巴液以及身體的分泌物等都與水有關,血液的含水量約達90%以上。水除了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外,也與身體的代謝有重要關係,例如:我們進食後所產生的吞嚥、消化、運送養分、以至排泄廢物,各個環節都需要水的幫助才能順利進行。水也能潤滑關節、防止眼球過乾、調節體溫,透過排汗帶走體內過高的熱量。多喝水可降低尿酸、預防痛風發生,還可以降低尿中的鈣濃度,避免尿道結石。
  • 我們身體大約有40公升的水,而我們每天的失水量隨個人活動量及環境而不同。通常,我們人體一天的排尿量約有1500c.c.,再加上汗水、皮膚上直接蒸發的水分及糞便等,合計起來每日流失的水分大約有2000 ~ 3000c.c.,因此水分的補充量最好是在此一範圍內。
  • 呼吸也會流失水分,隨著工作量與溫度的增加,呼吸量與排汗量也同時增加,水的流失也相對增加。生病所引致的發燒、嘔吐及腹瀉狀況也會讓水分大量流失,因此必須儘快的補充,以保持體內水分的平衡,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如果失去10%的水分,會對身體有害,若是失去20%的水分,則對生命有危險。
  • 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含有水分,而在消化時被身體所吸收。除了白開水以外,水果和蔬菜是水分的良好來源。水是最好的良藥,每人每天應喝8杯的水(約2000 ~ 3000c.c.),若尿液的顏色較深,則表示所喝的水量不夠。
十二.水的分布與氣候的關係

  • 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徵是由許多因素來決定的,各個氣候因素之間的交互影響非常複雜。因此,在進行氣候區的劃分時,不可能考慮或包括所有的氣候要素,只能根據人類的活動要求或是生產的目的,採用不同的區劃指標。對人類活動和生產建設影響較大的氣候因素,可概括分為熱力條件和水分條件二方面。因此一般的氣候區劃分,都採用熱和水的特徵作為區劃指標,最常用的熱量指標是溫度;而降水量則是最簡單的乾溼水分指標。用降水量為基礎,再配合蒸發量來作為氣候分類的方法,雖然無法適用所有的氣候特徵,但是卻可以提供一個快速的氣候分類概念,因此氣候學家Thornthwaite 在西元1931年就用有效降雨量(即降水與蒸發的比值)的概念,依乾溼指數程度分為五種氣候區。
  • 沙漠 . 草原 . 草地 . 森林 . 雨林
十三.臺灣的水資源現況
  1. 臺灣主要的水源為雨水由於目前海水淡化等其他水資源的生產方式並未普及,因此臺灣水資源的主要來源仍是天然降雨,降雨進入河川的部分可被直接引用(河川水),或進入水庫貯存而後再被利用(水庫水),還有一部分則滲入地下水層,再被抽取利用(地下水)。臺灣主要水源供應,一為5、6月間之梅雨,一為夏季颱風雨。如在各降雨期未能適時帶來豐足雨量,可能使臺灣缺水發生乾旱。
  2. 臺灣降雨量豐富,可利用的水量卻不多根據統計,臺灣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2,510毫米,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屬於降雨量豐富的地區之一。但由於受到降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有60%的降雨逕流入海而未加以利用。25%蒸發到大氣不能利用,可利用的水量約只有總降雨量的15%。
  3.  臺灣每人分配到的水量少,是全球名列第18名缺水國家臺灣可利用的水量本來就不多,再加上人口密度高,使得每人平均分配到的水資源量有限,每年每人平均所能分配之降雨量僅約4,500立方公里,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6左右,使得我國成為全球排名第18位的缺水國家,屬於水資源利用潛能不高的地區之一。
◆臺灣的雨跑到哪裡去?
蒸發到大氣中25%
被人利用15%
從河川和地下水流到海裡65%
十四. 水循環
  • 地球上的水藉由陽光的熱能所產生的蒸發作用,轉換成水氣傳送到大氣層中,大氣層中的水氣再經由凝結(雲、霧)與降水(雨、雪)的形式回到地表,最後經由河流或地下水的途徑匯入海洋,形成一個永續的循環,稱為水循環(Hydrologic Cycle)。一個水分子由大海中蒸發進入大氣層中,再落回地面,流入海洋,完成一個循環大約需要9天(實際所需的時間要看水分子經過的路徑而定)。全世界的海洋每年大約有43萬4千立方公里體積的水被蒸發進入大氣層中,而其中有39萬8千立方公里體積的水,又藉由降雨的方式直接回到大海中;也就是說每年大約只有3萬6千立方公里體積的水,會被從海洋藉由大氣傳送到陸地上,最後再經由河流或地下水的方式回到大海中。水氣一旦上升到大氣層中,通常會很快地被上升氣流帶走。雖然大氣層中水分很少(通常不到地球上水量的十萬分之一),不過它們卻是影響氣候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大氣層中的水分子,可以吸收地球表面的輻射熱,並阻止熱能散回外太空,使地球可以維持適當的氣溫。


重點歸納
地球約有71%的表面被水覆蓋,水存在於水庫、地下水、瀑布、海洋、湖泊和河川等地方。

水能以氣體、液體和固體的形式存在於自然環境中。

水蒸氣在高空中遇冷凝結成水滴或是冰晶,因為過重,降下地面形成下雨或是下雪的現象。

當溫度下降,水蒸氣會凝結成小水滴或冰晶,飄浮在高空中,就會形成雲;小水滴如果懸浮在地面附近,就會形成霧。

當溫度高於0℃又低於室溫時,水蒸氣會在地面物體的表面上凝結成小水滴,形成露。

當溫度低於0℃時,水蒸氣會在地面物體的表面直接凝結成冰晶,形成霜。

水透過三態變化在自然界中循環,及對人類生活、天氣情形和地表環境等都會造成影響。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水溶液的酸鹼性實驗

石蕊試紙檢驗
酸性:變紅色 中性:不變色 鹼性:變藍色

紫色高麗菜汁指示劑
酸性:變紅色 中性:不變色(紫色) 鹼性:變藍綠色

紅鳳菜汁指示劑
酸性:變紅色 中性:不變色(紫色) 鹼性:變藍綠色

水溶液實驗結果:
酸性:醋.檸檬水 中性:鹽水.糖水 鹼性:肥皂水.小蘇打水